锂电2024投资策略:拥抱五大新技术

Connor 元宇宙概念股 2024-04-15 13 0

【价值目录】:有观点的研报下载中心

展望 2024:行业拐点降至,新技术与出海加速复苏

锂电板块已经历了成长赛道期、洗牌期,正处于出清末期。我们对锂电板块从重要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发现锂电目前仍处于出清阶段:1)盈利指标已收敛。营收、归母净利润增速、ROE 高点回落,已接近历史中枢水平。2)周期指标指示出清尾声。库存、资本开支已降至历史中枢水平,筹资现金流占营收比高位回落,整体出清已接近尾声,预计 24H1 行业基本面将实现企稳反弹。

供给端:降本提效新技术提升行业抗通缩能力。锂电池新技术层出不穷,在降本、提升能量密度、安全性方面已经凸显效果,在行业供给大于需求背景下,新技术带来材料端价值量提升,体现出较强的抗通缩 Alpha 属性。我们认为新技术可重点关注两个方向:一是能够降本提效的新材料,如复合铜箔、硅基负极、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磷酸锰铁锂、LIFSI;二是电池结构体系创新,如 4680 大圆柱电池、固态电池。

新材料产业化加速,各细项盘点

1、复合铜箔:已实现 0 到 1,规模化量产在即:复合铜箔的测试接近尾声,即将进入产业化应用和量产的新阶段。目前多家厂商布局复合铜箔,宝明科技在 2022 年 7 月公告计划投资 60 亿元建设复合铜箔,一期建设目前已陆续量产;公司 2023 年 1 月公告计划投资 62 亿建设马鞍山复合铜箔项目,规划产能 16 亿平,目前公司已获得部分客户小批量订单。双星星材 2023 年 6月获得客户首张 PET 复合铜箔订单。

展开全文

复合铜箔设备企业迎来快速增长。我们认为设备企业将率先受益于复合铜箔的

规模化,主要原因包括:1)前期资本开支主要用途为购置设备,最先实现订单兑现;2)复合铜箔为精细镀膜加工工艺,较传统铜箔挤压工艺,节约了材料成本,但生产难度更高,设备厂商壁垒和定价权提升。目前主要设备厂商已实现交付生产,订单兑现正在加速。

2、硅基负极:快充时代来临,负极迭代加速:高压快充车型占比快速提升,有望带动锂电新技术新材料的迭代升级。2022 年起,国内主要车企发布的 800V 以上高压快充车型逐步量产,2023 年满足 3C 以上高压快充的高端车型密集上市,华为预计 2026 年高压快充车型占比有望达 50%。快充的普及有望带动锂电正极、负极、电解液材料的迭代升级。

硅基负极瓶颈突破,多家车企选择硅基负极。目前贝特瑞和杉杉股份提供的硅基负极产品,克容量相较石墨材料明显提升,而比表面积、压实密度、首次效率等理化指标与石墨材料之间的差距也显著缩小。特斯拉早在 2020 年就宣布 4680 电池中使用硅负极;23 年 4 月和 9 月,宁德时代的硅基麒麟电池已经分别官宣搭载极氪 009和理想 MEGA;23 年 10 月开始,宝马的 MINI 车型将采用高镍正极+硅基负极的方壳电芯。

各企业纷纷加码硅基负极产能建设。贝特瑞硅基负极产品早在 19 年就实现了2000 吨以上的销售规模,5.3 亿元的收入;公司于 22 年 4 月启动了 4 万吨硅基负极新产能建设。胜华新材、道氏技术和河北坤天新能源等企业跨界进入硅基负极领域,规划了共 13 万吨的产能。我们认为未来硅基负极将由投资阶段转入生产阶段,终端渗透率迎来提升,有望保持高景气度。

3、新型正极:LMFP 性价比突出,高镍加速装车:磷酸锰铁锂兼具高能量密度及低成本优势,有望迎来放量。相较于磷酸铁锂(LFP),磷酸锰铁锂(LMFP)将电压从 3.4V 提升至 4.1V,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可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锰铁比例 6/4 时能量密度较磷酸铁锂提升 10-15%,为行业主流配比,锰全替换时提升 21%。磷酸锰铁锂低成本优势突出,介于磷酸铁锂与三元材料中间。目前磷酸锰铁锂低电导率、高锰比例影响循环寿命等问题已得到改善,随着技术逐渐成熟,磷酸锰铁锂有望成为磷酸铁锂的下一代升级路线。

正极龙头积极布局磷酸锰铁锂,产业化进程加速。目前已有 10 余家锂电企业布局磷酸锰铁锂,随着德方纳米,容百科技等龙头企业加速扩产,在建和规划中的磷酸锰铁锂产能超百万吨。我们认为磷酸锰铁锂凭借着突出的性价比,将占据增量市场主要份额,出货量将迎来大幅提升。

高镍三元正极材料与高端车型强强绑定。23 年 4 月上海车展,搭载高镍三元电池的高端车型共展出 27 辆,电池供应商涵盖宁德时代、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主流电池企业,其中搭载中创新航高镍三元电池的蔚来 ES6 与 EC7 续航均达900 公里,具备高续航能力的高端车型已成为高镍三元装车主场。

LiFSI:新型锂盐主流方向,产能提升迅速

电解液性能主要由锂盐来决定。电解液的作用是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之间传导

离子,其品质会影响锂电池的性能、安全以及循环寿命等关键指标。电解液由溶剂、

溶质和添加剂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其中锂盐产品(即溶质)决定了电解液的主

要性能参数,并进一步影响电池的安全性及其他性能,因此体系活性更高的高镍三元

体系需要选择与之适配的新型锂盐。

主流电解液企业加速布局 LiFSI 产能。截至 2023 年 12 月,我国主要锂盐生产企业现有双氟磺酰亚胺锂年产能 4.82 万吨,较 2022 年全球 LIFSI 有效产能 1.4 万吨,增长 244%。预计到 25 年,我国主要企业 LiFSI 年产能将超过 30 万吨。在 LiFSI需求快速提升以及成本高企的背景下,提前进行相关产能布局的企业,如天赐材料、多氟多、永太科技、时代思康等,将拥有较强的电解液成本控制能力。

4、4680:突破能量密度瓶颈,催生新材料机遇。特斯拉第三代 4680 电芯解决方案发布。特斯拉 4680 采用大圆柱构型,引入无极耳技术提升功率性能及散热,电极制成工艺采用干电极并引入硅基负极材料。高镍正极+硅基负极全新体系使得 4680 具有更高的质量能量密度,其单体电芯容量提升至 30Ah,质量能量密度达到 300Wh/kg。

4680 电池带动粘结剂 PVDF 需求快速提升。目前 PVDF 是主流的正极端粘结剂及隔膜涂覆层产品。4680 电池通过增加隔膜负极侧的 PVDF 涂覆用量的方法来改善负极极片与隔膜粘结性,减少粉料脱落的问题,提升离子导电性。据联创股份披露,4680电池中 PVDF 总用量将提升至 8%,远高于传统三元电池 1.5%和磷酸铁锂电池的 3.5%,因此随着 4680 电池的快速放量,PVDF 的需求量也会得到提升。

5、固态电池:成熟度大幅提升,半固态率先产业化。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高于传统液态锂电池。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固态电解质比电解液拥有更高的能量密度。相同体积情况下,固态电池提供的能量更多,电池的体积也更小。固态电解质热稳定性好、不易燃、不易爆,能承受碰撞和挤压极端情况,可抑制锂枝晶的生长,防止电池失效,并能规避传统锂电池电解液易泄露的风险,安全性更高。

LiTFSI 将成为主流聚合物固态电池电解质。固态电池中固态电解质为核心组件,主要有聚合物、氧化物与硫化物三种类型,主流为聚合物固态电池。目前量产的聚合物固态电池中聚合物电解质的材料体系是 PEO-LiTFSI。与其他锂盐相比,LiTFSI 能够降低 PEO 的结晶度,锂离子解离难度也更低,因此提高了聚合物的离子导电性,同时具备化学稳定性和低成本的优势。

半固态电池率先产业化,固态电池 26 年将迎来量产元年。12 月 17 日,搭载150kWh 半固态电池的蔚来 ET7 进行续航里程测试,最终行驶 1044 公里,电池电量剩余 3%,证明了半固态电池的潜力。该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为 360Wh/kg,高于宁德时代麒麟电池(255Wh/kg),预计 24 年 4 月实现量产,向蔚来批量供货。广汽埃安目前在全固态电池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预计 2026 年实现全固态电池装车搭载,能量密度将达到 400 Wh/kg。我们认为愈发成熟的半固态和固态电池,有望成为下一代主流电池技术。

投资建议:关注行业 Beta 修复和新技术机遇

随着上游材料价格调整结束及企业去库化接近尾声,锂电板块 24H1 有望迎来触底反弹。伴随新能源车销量高增及储能装机的高速增长,终端需求正在复苏。2024 年,我们认为行业 Beta 修复、新技术带来的机遇值得重点关注:

锂电环节建议关注格局占优、估值低位的龙头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鹏辉能源;正极材料环节建议关注具有高镍三元、磷酸盐材料体系创新的容百科技、德方纳米、当升科技;负极材料环节建议关注龙头企业璞泰来、杉杉股份、中科电气、尚太科技;电解液环节建议关注产业一体化布局的天赐材料、新宙邦;隔膜环节建议关注干湿法龙头企业恩捷股份、星源材质;以及受益于复合铜箔规模化量产的宝明科技、万顺新材、诺德股份,受益于硅基负极放量的碳纳米管龙头天奈科技;结构件环节建议关注客户黏性强、技术领先的科达利;锂电回收环节建议关注受益于锂电池退役潮的天奇股份、格林美。

此为报告精编节选,报告PDF原文:

《电气设备-锂电2024年度投资策略:迎接新周期,拥抱新技术-国联证券[贺朝晖]-20240112【30页】》

报告来源:【价值目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