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为什么不教你择时

在不久之前用2篇推送 (选对基金经理,就无需择时吗?、买基金,放弃择时就是浪费生命) 给大家呈现了关于择时的一些有趣的话题。

我用了偏股基金指数的历史表现,给大家呈现了择时与不择时差异有多大,同时也用了几位顶流基金经理的表现,给大家呈现了,哪怕你拥抱的是那些在过去十几年年化收益逼近 20% 的顶流基金经理,如果买在高位可能依然很悲惨。

后来就有读者来问,既然择时那么有意义,为什么现在主流的基金公司都不会去介绍择时这个事儿,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所以在这里我就展开说一说。

关于这个话题我想了 5 点理由。

五个理由长期持有是正道,择时是偏门

先来说第一点,我们必须承认长期持有才是投资的正道,而择时是一种偏门的技巧。

长期持有是真正可以长期获得稳定回报的唯一渠道,因为它的收益是来自于现实实体经济中企业的盈利,而不是来自于股市的涨涨跌跌。

相比之下择时其实是割韭菜的一种更好的说法。因为当你抛售的时候必然是有一个接盘者,你少亏的那部分必然是被接盘者亏掉了。

所以择时其实不过是利润的再分配,而长期持有优质企业才是在通过实体经济创造利润。从投资价值观来说,主流的资管行业强调长期投资也没有错。

当代基金经理多出身行业研究员

第二点,我们去看当代的基金经理,大多数都是行业研究员出身。

他们的专长就是研究企业,他们对于企业的了解很深,离企业比较近,甚至有一些研究员可能曾经就是企业的从业者。

但是他们相比老一辈的基金经理往往离市场比较远,对于宏观面资金面还有估值可能会看的比较少。

资管行业的精细分工

第三点,这其实也是资本行业的一个分工。

我们看许多基金经理的年报小作文都会强调择时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所以这些基金经理往往就承认择时的困难,同时放弃择时,永远选择高仓位运作,去努力的去找好企业去捕捉阿尔法,放弃贝塔。

择时不适合大资金

第四点,择时其实需要的是快进快出,对流动性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对于一些管理规模比较小的基金还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大资金就比较难了。

问题就在于公募行业是一个规模至上的行业,对于那些希望成为顶流,并且能够驾驭顶流所匹配的百亿级资金的基金经理而言,会择时其实是一门没什么前途的技艺,因为择时不适合百亿级的大资金去操作,甚至择时成了一门屠龙之技。

展开全文

从这个角度来说,专注于研究企业,而不是去做择时,更有助于成为顶流的基金经理。

中国特色的 “政治正确”

第五点,就是我们必须要考虑到中国国情 —— 在中国做空从来不是一件被鼓励的事情。

这一点老股民看一看 2015 年的大熊市之后,对于股指期货的束缚也就知道了。

如果在市场下跌的行情中,基金经理带头大肆减仓,这就会对公募基金公司、对监管部门形成投资理性之外的一个维稳压力,这就是一个非常麻烦的事情。

所以在中国的资管行业,从讲政治的角度,择时也是不被推崇的。

基金不择时,你可以

虽然,基金很少择时,也很少会建议你择时。

但是,作为聪明的基民,面对类似 2008 年的 6000 点或者 2015 年的 5000 点这样泡沫到离谱的行情,再不做一些择时减仓,简直是与自己的账户净值过不去。

所以,笔者还是建议三四年一次的大波段择时还是要做的。尤其是这种时候能将不肯减仓的公募基金当作 “韭菜” 割,不亦快哉。

上文讲了基金的择时问题,我想所有经历了中概股投资的基民,对此应该是深有感触吧。

下图是 HKC 科技指数的过去一年多的走势。短短 400 多个交易日,指数就跌去了七成,如此巨大的回撤风险面前,去谈长期持有,似乎有一点滑稽。毕竟,跌去了七成,可意味着要上涨 233% 才能回本。

当然,投资基金做择时,不仅仅是在高位的时候要学会减仓甚至空仓,同时在合适的低位,也要学会重新入场,才能不错过下一轮的上涨。

近期中概股是否到了合适的位置?从左侧布局的角度,的确有一定迹象了。

中概股的暴跌,“反垄断” 显然是最重磅的宏观政策导向变化。但近期相信投资者也能频频感受到暖意了,从顶层此前的一些表态,到近期包括网络游戏版号重启,整个行业的微观生态,是好上不少的。

当然,这几天,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值得关注。这几天,房地产回暖行情主导 A 股,所以领涨的是地产、金融、建材这些板块。但与此同时,中概股的表现也不错,甚至可以说很棒,这点上与 “核心资产” 板块还是大不同的。

地产回暖,中概为何上涨?

我的一个猜想是当中概巨头们市场渗透率已经足够高,投资者对他们的观感,很大程度上会受宏观经济的冷暖驱动,毕竟信息服务行业,也被视为 “新基建” 的重要参与者嘛。

若真是如此,若期待明年宏观经济企稳回暖,中概板块倒是该多多关注了。从投资标的而言,类似港股科技 ETF (513020) 这样的交易标的,可以加入自选股,关注起来了 —— 相比一众走 QDII 通道的恒生科技类 ETF,这个标的走沪港通额度,额度宽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