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园地】段昊 | 家乡美食——游子最珍贵的烙印
富平作协邀您共享文学之美
家乡美食—— 游子最珍贵的烙印
文/ 段 昊
又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身旁的贵州室友拿出了一包叫“香辣菜”的食品拌入了米饭中,混合着油辣椒的咸香味直入鼻息。看着我似乎有些惊异的目光,室友不以为然地说道:“怎么了,准你用油泼辣子夹馒头,不准我用香辣菜拌饭?”
我不禁莞尔。室友说的是实话,对于我这个土生土长,在关中大地上成长了18年的人来说,首次远离家乡,来到这个饭菜以甜为主的城市,一下子适应饮食肯定是不习惯的,所以隔三差五 就会搞一出“油泼辣子夹馍”这样的事来倒也不足为奇。
看着室友饕餮伴有香辣菜的米饭时,我脑海里突然冒出了一句话:不仅人赋予了食物以价值,食物也同时带给了人以意义。
记得自己八九岁的时候,小舅南下宿迁打工,一去就是一年时间,年后出发,腊月返回。每次出发的时候,除了必带的生活必需品外,总是要求外婆给他带上一大袋子锅盔和酵头做的手工馍,外婆和母亲总要唠叨:出个远门带东西本来就麻烦,还要带上一大袋馍。小舅总是笑笑说:“关中人嘛,就是靠馍跟面养大的胃,带不了面,还不准许我带上点馍了。”我曾一度不是很理解小舅的做法,经常跟小舅开玩笑说他不懂得享受,在电视上看到南方那么多好吃的,清蒸狮子头、腊鸭、、 腊鹅等等,非要拽着一袋馍不放手。时过境迁,直到今日我像小舅一样真正离开了家乡,来到一个与家乡扯不上半点关系的城市里来,才开始慢慢懂得那“一袋馍”对于一个离乡之人到底意味着什么。
“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 记忆深处的故乡。”这是《舌尖上的中国》节目中的一段解说词。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都不乏人会在人生的不同的阶段面临着离别故乡,可能是因为生计所迫,可能是因为外出求学,抑或是工作变迁,这些人告别熟悉的地方,告别熟悉的伙伴。这一类人用着不同的方式将外出的自己与故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能是一本书,可能是一根草,可能是一抔黄土。我一直觉得中国人是一个十分神奇且十分聪慧的族群,只有中国人,极富创造力地用食物将故乡的坐标牢牢地烙印在自己的身上,因为味蕾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先也是最牢靠把握所在环境的东西,这样,不管是离家的时间有多长,离家的距离有多远,只要味蕾再一次触碰到了那熟悉的味道,就瞬间将人拉回到了家乡。
展开全文
此外,味道同时成了游子对家乡的一种约定——
这种约定是每一次回家前和朋友说好的一个约定:走,伙计,这回去先咥他一碗水盆羊肉!
这种约定是刚回到家乡,来不及去掉长途奔波带来的劳累,便直扑熟悉的馆子,跟老板喊上一句:“油泼面,大碗。”
这种约定亦是每次离家时小舅都要带上的一袋子锅盔或者老酵馍,也是我在远方的城市里隔三差五 搞得一顿“油泼辣子”夹馍,同样是 室友用来拌饭的香辣菜……
感谢家乡的食物,能带给远方游子味蕾最熟悉的颤动;感谢家乡的食物,能给每一个游子都打上独属自己的家乡的,那份独一无二的家乡烙印;感谢家乡的食物,能给每一位游子在陌生的城市里一个停留驻足的机会,并有了大踏步向前路迈去的信心与勇气!
作者简介
段昊,男,2003年生人。陕西富平人,现就读于大一理工类专业,写作小白,将写作当成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希望得到各位读者和老师的批评和指正。
▶ 富平作协走进齐村镇
▶ 莫言丨吃的耻辱
▶ 【文苑动态】富平作协2022年度新会员开始申请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