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私募股权基金积极引入长期资金
导读:通过拓宽和创新长期资本的出资途径和方式、发展市场化母基金、引导国有资金树立长期投资理念,完善私募股权基金行业长期资本的补充和形成机制
作者|乔兆容「中证金融研究院」
文章|《中国金融》2023年第2期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私募股权基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展私募股权投资,促进股权融资。2022年9月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支持就业创业的政策,并提出鼓励保险资金等依法投资创投基金。近年来,我国私募股权基金(本文中指包括创业投资基金在内的成长性股权基金)蓬勃发展,作为一种创新的金融投资工具,已逐渐成为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推动力量。从资产规模看,2021年末私募股权基金资产规模约13万亿元,在中国资产管理行业业务规模中占比近10%,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10%。
私募股权基金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发挥
私募股权基金在践行长期投资过程中,已逐步发展成为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科技创新的强劲推手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澎湃力量。
第一,促进权益资本形成。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基金业协会)的统计,截至2021年末,私募股权基金累计投资境内未上市企业股权、新三板挂牌企业股权等项目超过16万个,形成股权资本金超过10万亿元。投向境内未上市未挂牌企业股权的本金新增8338亿元,相当于同期新增社会融资规模的2.6%,有力推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新增长。试点注册制以来,科创板上市企业377家,其中有324家在成长过程中获得了私募股权及创业投资基金的资本支持,获投比例高达85.9%;创业板注册制实施以来,262家IPO企业中有168家获得私募股权及创业投资基金支持,获投比例高达64.1%(数据统计截止时间为2021年末),成为推动优质股权资本形成的重要力量,为实体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优质的长期资本。
第二,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2021年,私募股权基金新增投资中小企业项目18821个,新增投资本金5663亿元,同比增长40%;新增投资高新技术企业项目13888个,新增投资本金5800亿元,同比增长39%;新增投资初创科技型企业在投项目数量达7452个,新增投资本金1657亿元,同比增长99%,投早投小、孵化创新作用显著。
第三,有效支持国家重点战略发展。私募股权基金投向半导体、计算机运用等行业的资金自2017年以来连续提升,为创新型企业发展提供关键支持。截至2021年末,私募股权基金积极投向国家重点支持行业,计算机运用、工业资本品、医药生物、医疗器械与服务和半导体等产业升级及新经济代表领域成为布局重点,在投项目8.08万个,在投本金3.87万亿元。
缺乏长期资本的补充和形成机制是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受国际国内复杂经济形势叠加资管新规、新冠病毒感染等因素影响,私募股权基金募资情况从2018年起明显降温,募资起伏较大,2022年以来尤为明显。从基金业协会月报数据看,2022年1月、3月、6月,私募股权基金新备案规模不断下降,较前一时点降幅分别为16.35%、30.81%;9月新备案规模略有抬升;11月,新备案私募股权基金规模314.73亿元,较2021年同期减少了223.57亿元,同比下降41.53%,“募资难”的困境仍未明显改善,行业缺乏源头活水。
一是长期基金来源明显不足。从境外私募股权基金行业募资情况看,养老基金、保险资金、捐赠基金等长期资金与私募股权投资的性质最为契合,是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主力。从我国长期资金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的情况看,截至2021年末,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公益基金等长期资金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的规模合计约7249.94亿元,仅占私募股权基金总规模的5%,与国际成熟市场差距较大。缺少真正的“长钱”是行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是资金来源结构不合理。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的来源结构逐渐从以个人为主变得日益国资化,国有资金逐渐成为重要出资人。从出资规模看,截至2021年末,当年新备案私募股权及创业投资基金投资者出资金额合计1.20万亿元,其中,国有控股企业、政府类引导基金、财政直接出资等合计4497.96亿元,占比37.4%。整体看,国资投资人在资金来源结构中的渗透率明显提高,对民间资本形成挤压。国有资本容错机制不完善,风险容忍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私募股权基金的市场化程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