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是否是新蓝海?关于元宇宙的未来畅想
大家好,我是一本正经的阿璋,元宇宙这个词大家是否经常听别人提起,本期给大家分析一下元宇宙是否是新蓝海?
现在大家是不是经常听到“元宇宙”这个名词,我想大家是不是对这个词语很陌生,感觉虚无缥缈,不知道是什么概念,但在越来越多的场景中,这一词语出现的越来越频繁。下面我将给大家分享一下什么是元宇宙以及元宇宙延伸的数字藏品。
元宇宙(Metaverse)是一个虚拟现实空间,用户可在其中与科技手段生成的环境和其他人交流和互动。
“元宇宙”一词诞生于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小说描绘了一个庞大的虚拟现实世界,在这里,人们用数字化身来控制,并相互竞争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关于“元宇宙”,广泛认可的思想源头是美国数学家和计算机专家弗诺·文奇教授,在其1981年出版的小说《真名实姓》中,创造性地构思了一个通过脑机接口进入并获得感官体验的虚拟世界。
如今的元宇宙概念包括用户身份及关系(虚拟身份与社交)、沉浸感(VR、AR、XR等技术)、实时性和全时性(5G、物联网、云计算)、多元化和经济体系(可交易的数字货币、数字藏品)等基本构成要素。
什么又是数字藏品呢?接下来来聊一聊数字艺术藏品,前不久一个胡人牵马铜俑,在购物平台拍卖以25元成交,说是说铜像其实只是一张gif动图,能够360度旋转展示,你买家要欣赏自己的藏品,就只能通过手机专门的小程序来观看。
展开全文
有专家表示,随着数字艺术藏品登录多个拍卖平台和APP,数字艺术藏品已经悄然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而且近年来,我国NFT市场持续升温,但在促进文创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4月13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行行业协会、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了《关于防范NFT相关金融风险的倡议》。一方面,监管部门对NFT领域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另一方面,据算力智库发布的《2022数字藏品研究报告——NFT:中西方价值捕获的分化之路》显示,2021年中国数字藏品的发行平台多达38家, 中国各发售平台数字藏品发售数量约456万份,总发行价值约为1.5亿元。《报告》从NFT的发展历程、国内外市场的分化、国内数字藏品典型应用场景与商业化探索的等方面对数字藏品的发展过程与未来趋势进行了分析。
NFT数字藏品如何火爆,人们就有疑问,这么一张图片都可以随意的复制下载,感觉谁都能用。为什么价格这么高呢?
这样得说回数字艺术藏品的属性,数字艺术藏品是通过对图像和视频文件等进行加密所生成的无法复制的数字签名,这就有点像达芬奇的画,人们可以复制他,欣赏他,但原版只有一幅,目前不少传统的艺术品也开始数字化,尝试给它变成数字艺术藏品来参与拍卖,比如国画、瓷器、铜像等作品。
当开启了数字大门之后,数字化藏品也已成为了当下人们最为关注的焦点。
这其中大致分为两个派别,其中一派为入局观望,这类人一般来说是看中了数字化发展的前景,作为新兴产业来说,数字化产品在未来具有唯一的不可替代性,且加密又安全,保障可靠,而唯一所看不清的就是未来是否可以正常化的投入市场。
另一派为保守派,也可以说是不屑一顾派,这类人大致会感觉,这种数字化商品纯粹是智商税,谁都可以发布参与甚至是售卖,完全没有一个规范化的市场而言。
但是从国家的角度来考虑,毕竟这种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后续一系列的相关问题还需要不断地整合规划,并且防止和制止一些不法分子的炒作和纯商业化的行为,所以,在我看来国家所要做的内容还很多,一时间很难去整个规划和引导。而作为我们个人藏家来说,对于这类数字化商品而言,最为关键的还是要看清,不要盲从。
如果想要玩数字藏品,应该收藏哪一类较好呢?是否有所推荐呢?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了,看准平台,机构,有针对性地收藏。
虽然看起来这些数字化的藏品只是一个图片,一串代码,一组数字,但是它所代表的意义却并不相同。
这就好比我们最为关注的一些历史文化瑰宝,敦煌,故宫,兵马俑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一个收藏爱好者的关注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收藏。毕竟现在市场刚起步,很多朋友都喜欢跟风 ,但是也不清楚未来哪些具有发展和市场前景,一味地盲从,势必会导致入不敷出,所以,看准平台和藏品的意义才更为重要。
点赞+收藏+关注阿璋,每天分享跟更多资讯给你听!想了解元宇宙NTF、NTG等相关信息的读者,可以给我留言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