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政策】江西省虚拟现实(VR)元宇宙政策

Connor 元宇宙十大龙头股 2022-11-23 112 0

报告主编:臧志彭 华东政法大学;解学芳 同济大学

执笔编辑:朱斯斯 华东政法大学

责任编辑:贺雪玲 同济大学

来源出处:《全球元宇宙政策分析报告》(在研)

公益平台:文化元宇宙创新联盟(筹)

文公智库:让文化为资本领航

全球元宇宙政策系列研究

2022年5月21日“从平台媒体到文化元宇宙”前沿论坛上,文公智库发布了《全球文化传媒100强元宇宙战略布局研究报告》,引起广泛关注。鉴于去年以来,全球各地政府部门在陆续出台元宇宙相关的各方面政策。文公智库文化上市公司公益平台将继续推出全球元宇宙前沿国家及地方政府颁布的元宇宙政策文件系统梳理推文,为中国社会各界了解全球及国内各地元宇宙战略布局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借鉴。

——文公智库元宇宙研究团队

一、政策基本信息

政策颁布单位:

省虚拟现实产业链链长制办公室(江西省科技厅)

政策文件名称:

《2022年江西省虚拟现实(VR)产业链工作要点》

政策颁布日期:

2022年2月17日

展开全文

二、政策思路与目标

(一)政策定位

2022年,按照省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及省政府工作报告、全省产业链工作推进会部署要求,围绕打造“世界级VR中心”总体目标,在VR产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基础上,紧盯“五个一流”目标及“元宇宙”超前布局要求,全力打造虚拟现实产业链链长制工作升级版,着力提升创新驱动力,着力破解核心产业发展难题,加快推动VR重大项目落地,促进省内电子信息基础产业与元宇宙、VR产业融合发展。

(二)政策思路

2022年定位为VR产业发展质量突破年,按照“一个突破、五个升级”工作思路,以VR产业发展质量突破为目标,推进五个升级,强化责任落实,加快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围绕重大平台建设、营商环境优化、重大项目招引和落地,强化省市协同、部门协同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

(三)政策目标

围绕打造“世界级VR中心”总体目标,在VR产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基础上,紧盯“五个一流”目标及“元宇宙”超前布局要求。全省VR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力争实现800亿;打造行业领先的创新平台超过10个;引进和培育一批VR高端研发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应用创新人才,为VR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在全省教育、文旅、卫健、交通、司法、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加速实现行业级规模应用。

三、元宇宙政策分析框架

根据文公智库前期发布的《全球文化传媒100强元宇宙战略布局研究报告》中所构建的元宇宙战略布局分析框架,结合政策分析基础理论,文公智库专家提出元宇宙产业发展总体政策、元宇宙核心产业链政策和元宇宙产业发展配套政策三位一体全球元宇宙政策分析框架,如下图所示。接下来本文将根据这一政策分析框架对元宇宙政策进行逐一分解梳理,以供各界参考。

图1 全球元宇宙政策分析框架

四、元宇宙产业发展总体政策

元宇宙产业发展总体政策定位:2022年定位为VR产业发展质量突破年,按照“一个突破、五个升级”工作思路,以VR产业发展质量突破为目标,推进五个升级。

(一)强化政产学研用金协同

进一步发挥虚拟现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用,汇集虚拟现实产业链关键环节资源,为“政、产、学、研、用、金”搭建合作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推动虚拟现实技术研发和应用创新,促进全省虚拟现实相关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工信厅,南昌市政府)

(二)细化“四图五清单”

更新VR产业链图、技术路线图、应用领域图、区域分布图“四图”,以及企业、项目、集群、问题和政策“五清单”,理清具体堵点、断点、痛点、难点和强链补链延链方向,绘制VR产业链现状全景图、未来趋势图和发展路径图并动态更新。(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工信厅,南昌市政府)

(三)优化协同工作机制

进一步厘清省市区工作职责,省级部门做好统筹谋划、平台建设,要素汇聚、应用推广、环境营造工作,市和县区部门积极打造产业承载地、加大招大引强、项目落地的力度,健全和完善重大平台创建、重大项目落地、金融保障服务等协同工作机制,继续完善任务落实、问题协调解决和政策落地常态化推进机制。(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工信厅,南昌市政府、赣州市政府、吉安市政府)

五、元宇宙核心产业链政策分解

(一)元宇宙基础设施政策:加快提升“两园”承载力

小蓝经开区要加快建设VR产业园、泰豪科教园等载体,重点突破VR系统解决方案、内容制作分发以及专用芯片、新型显示、智能传感器、高端元器件等关键配套产品,重点支持小派Reality 12K QLED VR头显量产和全球推广;

高新区要发挥移动智能终端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优势,紧盯VR整机制造、光学器件、显示屏、模组、交互设备、基础元器件等项目落地,打造VR硬件制造全产业链。(责任单位:南昌市政府)

(二)元宇宙交互硬件政策:强化区域协同发展

吉安、赣州等市要积极引导电子信息产业的龙头企业积极向元宇宙、VR/AR/MR延伸布局、渗透。吉安市重点发挥吉安市机器人智能感知与高端装备联合研发中心的研发能力,推动其与光学终端显示类企业开展面向VR终端显示的联合攻关,引导企业开展LED、数据连接线、通讯视听、显示屏、移动终端、视频天线等VR相关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赣州市要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及相关制造业,积极参与虚拟现实产业中近眼显示、交互设备、显示面板、光学镜头、传感器等关键环节,做好赣南原中央苏区红色文旅、红色教育、党建场景等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责任单位:吉安市政府、赣州市政府)

(三)元宇宙通用技术政策:加快建设特色承载区

南昌市其他县区要结合自身优势,围绕VR硬件配套、软件开发及应用推广等方面协同共进,按照差异化定位,实现错位发展,力争在VR垂直应用领域,单应用突破百万级销量。(责任单位:南昌市政府)

(四)元宇宙消费体验政策:大会内容升级

优化世界VR产业大会的内容设置,做好元宇宙内容的融入,强化大会宣传,借助大会的品牌优势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做好VR应用展、VR电竞大赛、新品发布会、VR科普进社区等活动的整体策划及实施,丰富大会及闭会期间活动内容。适当减少学术性论坛的数量,尤其是减少政府承办论坛数量。增加“一城两园”专场推介会、南昌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大会、应用场景发布会等招商、产业对接活动,全面提升大会辐射力。(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科技厅,南昌市政府)

六、元宇宙发展配套政策分解

(一)产业链规划政策

1.强化产业链招商

绘制“南昌虚拟现实·元宇宙产业生态布局图”,聚焦硬件和系统、内容与场景、人工智能、底层架构、后端基建、产业支撑等方向,梳理产业链环节的国内外重点企业清单;

组建VR产业招商攻坚工作专班,统筹制定VR产业年度招商工作计划,加快引进一批“专精特新”VR上下游中小企业,加速构建完整的“产、学、研、用、金”全产业生态链。(责任单位:南昌市政府及相关设区市政府)

2.推动核心技术攻关

重新梳理完善虚拟现实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目录,开展元宇宙发展重点和发展路径探索;

省市进一步加大力度,联合开展虚拟现实关键应用技术攻关,加快提升我省虚拟现实技术水平。(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工信厅,南昌市政府)

(二)知识产权政策

继续优化政策环境:着力破解VR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涉及到的体制机制、人才、资金、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问题,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环境,继续推进已有VR产业政策的落地;省市区协同制定、完善支持VR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产业化政策,进一步提升核心产业落地政策支持力度。(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工信厅及相关省直部门,南昌市政府)

(三)产业集群政策

1.加快建设创新高地

坚持高位推动,以“央企集团队、高校科研队、龙头专业队”三支队伍为核心,加快形成全国最大的虚拟现实创新平台,积极争取国家VR制造业创新中心在南昌尽早落地;

加快华为南昌研究所、高通影创VR创新中心、浙江大学南昌研究院、中国移动集团总部VR创新中心、中国联通虚拟现实基地等研发机构入轨运行,推动中国电信VR科创中心尽快落地南昌,支持创新平台差异化发展,着力打造“南昌VR十大创新平台”;

支持鼓励南昌申报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着力提升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的软硬件水平,完善教学体系、培训模式等核心要素,力争在2022世界VR产业大会前取得实质性进展。(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南昌市政府)

2.建设元宇宙集聚区

支持南昌规划建设元宇宙试验区,重点发展VR/AR、人工智能与5G、数字文创、智慧会展、动漫游戏与电子竞技等数字经济重点产业;

支持省内有条件的设区市开展元宇宙集聚区规划。(责任单位:南昌市政府、相关设区市政府,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

3.加快提升科创城引领力

红谷滩区VR科创城要以打造中国VR总部研发和创新应用基地为目标,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资源导入,着力提升园区科技创新能力,争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发改委,南昌市政府)

(四)基础资源政策

1.加强产业人才引育

瞄准VR领域高端人才,用好用活人才政策,对引进的VR领域急需紧缺顶尖人才和特殊人才,可根据人才实际需要“一事一议”,探索将职称评定权限下放,鼓励人才密集、专业集中、管理规范、有承接意愿的企业申请自主评审;推动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培育更多技能实操人才,推动校企合作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建立高水平人才信息库,为行业发展持续输送专门人才。(责任单位: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南昌市政府)

2.建立项目落地协调机制

完善项目管理、审批机制,积极做好项目落地的前期工作,协调解决重点项目、尤其是硬件制造项目用地、资金、审批、环保等问题瓶颈,打通制约项目落地和建设的难点堵点。在项目用地保障上,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优先保障重点项目需求,通过“腾笼换鸟”的方式,唤醒沉睡资源、盘活低效土地,优先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项目倾斜。(责任单位:南昌市政府)

(五)金融促进政策

强化金融保链稳链:优化工作机制,提升金融服务团精准服务水平,通过金融服务、投融资支持企业发展,给VR企业提供支持,为企业做强做大助力;

加快推进江西VR产业母基金、世纪华通XR产业链基金、浙江大学南昌研究院产业投资基金组建,尽快开展子基金运营及优质标的项目遴选;

推动红谷滩航誉创新发展专项基金、小蓝VR产业基金等持续发挥实效,加快VR优质企业孵化和发展。(责任单位:省金融监管局、省虚拟现实产业链金融服务团相关金融机构,南昌市政府)

(六)组织联盟政策

加快平台联盟发展:聚集省内现有科创平台、龙头企业等创新力量,探索成立元宇宙联盟,打造国内一流的元宇宙研发平台,重点布局元宇宙硬件入口、底层架构、人工智能、内容与场景四个方向的规范标准制定和开发工具监制;

支持江西省VR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江西省智能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单位协同发展,强化算力支撑,开展应用模式创新研究,推动技术成果转化;

组建基于虚拟现实产业链的创新联合体。在中国移动虚拟现实创新中心、南昌虚拟现实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等平台中选取一个作为核心平台,联合业内优势科技力量组建虚拟现实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通过合理分工,协同合作,坚持问题导向,组织开展产业链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着力提升产业链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工信厅,南昌市政府)

(七)项目落地与合作促进政策

1.深化产业跨区合作对接

通过产业对接会等形式,促进江西与全国各地产业资源整合、业务对接、精准招商;继续推进江西VR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虚拟现实产业推进会(VRPC)、上海市虚拟现实产业协会的合作,为江西VR产业补链。(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工信厅)

2.强化优质项目落地

坚持“项目为王”,加强“链群配”产业招商推进力度,对已经落地的VR50强企业,充分发挥其核心业务和资源优势,争取在江西设立业务总部、研发中心等;对已经落地或有合作意向的华为、腾讯、舜宇光学、世纪华通等VR“链主”企业,加速推进项目落地和业务开展,争取更多上下游资源向江西集聚;全力招引一批引爆项目、尤其是硬件制造项目落地。(责任单位:省工信厅,南昌市政府)

3.应用品牌升级

更新南昌VR技术应用项目库,推动企业加快项目实施。持续开展省市应用示范项目评选,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优秀应用示范项目,以应用促进产业加快发展;加强行业级应用培育,助力早日实现百万级终端产品、千万级活跃用户、亿级成熟应用目标。(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科技厅、省通信管理局、省教育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司法厅、省广电公司、省体育局等省直相关单位,江西电信、江西移动、江西联通,南昌市政府及相关设区市政府)

附:政策原文

2022年江西省虚拟现实(VR)产业链工作要点

2022年,按照省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及省政府工作报告、全省产业链工作推进会部署要求,围绕打造“世界级VR中心”总体目标,在VR产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基础上,紧盯“五个一流”目标及“元宇宙”超前布局要求,全力打造虚拟现实产业链链长制工作升级版,着力提升创新驱动力,着力破解核心产业发展难题,加快推动VR重大项目落地,促进省内电子信息基础产业与元宇宙、VR产业融合发展。

一、工作思路和目标

2022年定位为VR产业发展质量突破年,按照“一个突破、五个升级”工作思路,以VR产业发展质量突破为目标,推进五个升级,强化责任落实,加快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围绕重大平台建设、营商环境优化、重大项目招引和落地,强化省市协同、部门协同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

全省VR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力争实现800亿;打造行业领先的创新平台超过10个;引进和培育一批VR高端研发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应用创新人才,为VR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在全省教育、文旅、卫健、交通、司法、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加速实现行业级规模应用。

二、重点任务

(一)坚持走深走实,推动工作举措升级

1.细化“四图五清单”。更新VR产业链图、技术路线图、应用领域图、区域分布图“四图”,以及企业、项目、集群、问题和政策“五清单”,理清具体堵点、断点、痛点、难点和强链补链延链方向,绘制VR产业链现状全景图、未来趋势图和发展路径图并动态更新。(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工信厅,南昌市政府)

2.强化政产学研用金协同。进一步发挥虚拟现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用,汇集虚拟现实产业链关键环节资源,为“政、产、学、研、用、金”搭建合作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推动虚拟现实技术研发和应用创新,促进全省虚拟现实相关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工信厅,南昌市政府)

3.优化协同工作机制。进一步厘清省市区工作职责,省级部门做好统筹谋划、平台建设,要素汇聚、应用推广、环境营造工作,市和县区部门积极打造产业承载地、加大招大引强、项目落地的力度,健全和完善重大平台创建、重大项目落地、金融保障服务等协同工作机制,继续完善任务落实、问题协调解决和政策落地常态化推进机制。(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工信厅,南昌市政府、赣州市政府、吉安市政府)

(二)坚持创新强链,推动产业动力升级

4.加快建设创新高地。(1)坚持高位推动,以“央企集团队、高校科研队、龙头专业队”三支队伍为核心,加快形成全国最大的虚拟现实创新平台,积极争取国家VR制造业创新中心在南昌尽早落地。(2)加快华为南昌研究所、高通影创VR创新中心、浙江大学南昌研究院、中国移动集团总部VR创新中心、中国联通虚拟现实基地等研发机构入轨运行,推动中国电信VR科创中心尽快落地南昌,支持创新平台差异化发展,着力打造“南昌VR十大创新平台”;(3)支持鼓励南昌申报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着力提升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的软硬件水平,完善教学体系、培训模式等核心要素,力争在2022世界VR产业大会前取得实质性进展。(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南昌市政府)

5.加快平台联盟发展。(1)聚集省内现有科创平台、龙头企业等创新力量,探索成立元宇宙联盟,打造国内一流的元宇宙研发平台,重点布局元宇宙硬件入口、底层架构、人工智能、内容与场景四个方向的规范标准制定和开发工具监制;(2)支持江西省VR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江西省智能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单位协同发展,强化算力支撑,开展应用模式创新研究,推动技术成果转化。(3)组建基于虚拟现实产业链的创新联合体。在中国移动虚拟现实创新中心、南昌虚拟现实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等平台中选取一个作为核心平台,联合业内优势科技力量组建虚拟现实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通过合理分工,协同合作,坚持问题导向,组织开展产业链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着力提升产业链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工信厅,南昌市政府)

6.推动核心技术攻关。(1)重新梳理完善虚拟现实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目录,开展元宇宙发展重点和发展路径探索;(2)省市进一步加大力度,联合开展虚拟现实关键应用技术攻关,加快提升我省虚拟现实技术水平。(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工信厅,南昌市政府)

7.加强产业人才引育。瞄准VR领域高端人才,用好用活人才政策,对引进的VR领域急需紧缺顶尖人才和特殊人才,可根据人才实际需要“一事一议”,探索将职称评定权限下放,鼓励人才密集、专业集中、管理规范、有承接意愿的企业申请自主评审;推动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培育更多技能实操人才,推动校企合作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建立高水平人才信息库,为行业发展持续输送专门人才。(责任单位: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南昌市政府)

(三)坚持“基地载链”,推动产业支撑升级

8.建设元宇宙集聚区。(1)支持南昌规划建设元宇宙试验区,重点发展VR/AR、人工智能与5G、数字文创、智慧会展、动漫游戏与电子竞技等数字经济重点产业;(2)支持省内有条件的设区市开展元宇宙集聚区规划。(责任单位:南昌市政府、相关设区市政府,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

9.加快提升科创城引领力。红谷滩区VR科创城要以打造中国VR总部研发和创新应用基地为目标,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资源导入,着力提升园区科技创新能力,争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发改委,南昌市政府)

10.加快提升“两园”承载力。(1)小蓝经开区要加快建设VR产业园、泰豪科教园等载体,重点突破VR系统解决方案、内容制作分发以及专用芯片、新型显示、智能传感器、高端元器件等关键配套产品,重点支持小派Reality 12K QLED VR头显量产和全球推广;(2)高新区要发挥移动智能终端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优势,紧盯VR整机制造、光学器件、显示屏、模组、交互设备、基础元器件等项目落地,打造VR硬件制造全产业链。(责任单位:南昌市政府)

11.加快建设特色承载区。南昌市其他县区要结合自身优势,围绕VR硬件配套、软件开发及应用推广等方面协同共进,按照差异化定位,实现错位发展,力争在VR垂直应用领域,单应用突破百万级销量。(责任单位:南昌市政府)

(四)坚持“招引补链”,推动发展质量升级

12.强化产业链招商。(1)绘制“南昌虚拟现实·元宇宙产业生态布局图”,聚焦硬件和系统、内容与场景、人工智能、底层架构、后端基建、产业支撑等方向,梳理产业链环节的国内外重点企业清单。(2)组建VR产业招商攻坚工作专班,统筹制定VR产业年度招商工作计划,加快引进一批“专精特新”VR上下游中小企业,加速构建完整的“产、学、研、用、金”全产业生态链。(责任单位:南昌市政府及相关设区市政府)

13.强化优质项目落地。坚持“项目为王”,加强“链群配”产业招商推进力度,对已经落地的VR50强企业,充分发挥其核心业务和资源优势,争取在江西设立业务总部、研发中心等;对已经落地或有合作意向的华为、腾讯、舜宇光学、世纪华通等VR“链主”企业,加速推进项目落地和业务开展,争取更多上下游资源向江西集聚;全力招引一批引爆项目、尤其是硬件制造项目落地。(责任单位:省工信厅,南昌市政府)

14.强化区域协同发展。吉安、赣州等市要积极引导电子信息产业的龙头企业积极向元宇宙、VR/AR/MR延伸布局、渗透。吉安市重点发挥吉安市机器人智能感知与高端装备联合研发中心的研发能力,推动其与光学终端显示类企业开展面向VR终端显示的联合攻关,引导企业开展LED、数据连接线、通讯视听、显示屏、移动终端、视频天线等VR相关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赣州市要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及相关制造业,积极参与虚拟现实产业中近眼显示、交互设备、显示面板、光学镜头、传感器等关键环节,做好赣南原中央苏区红色文旅、红色教育、党建场景等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责任单位:吉安市政府、赣州市政府)

(五)坚持“品牌优链”,推动发展环境升级

15.大会内容升级。优化世界VR产业大会的内容设置,做好元宇宙内容的融入,强化大会宣传,借助大会的品牌优势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做好VR应用展、VR电竞大赛、新品发布会、VR科普进社区等活动的整体策划及实施,丰富大会及闭会期间活动内容。适当减少学术性论坛的数量,尤其是减少政府承办论坛数量。增加“一城两园”专场推介会、南昌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大会、应用场景发布会等招商、产业对接活动,全面提升大会辐射力。(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科技厅,南昌市政府)

16.应用品牌升级。更新南昌VR技术应用项目库,推动企业加快项目实施。持续开展省市应用示范项目评选,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优秀应用示范项目,以应用促进产业加快发展;加强行业级应用培育,助力早日实现百万级终端产品、千万级活跃用户、亿级成熟应用目标。(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科技厅、省通信管理局、省教育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司法厅、省广电公司、省体育局等省直相关单位,江西电信、江西移动、江西联通,南昌市政府及相关设区市政府)

三、保障措施

17.强化金融保链稳链。(1)优化工作机制,提升金融服务团精准服务水平,通过金融服务、投融资支持企业发展,给VR企业提供支持,为企业做强做大助力;(2)加快推进江西VR产业母基金、世纪华通XR产业链基金、浙江大学南昌研究院产业投资基金组建,尽快开展子基金运营及优质标的项目遴选;(3)推动红谷滩航誉创新发展专项基金、小蓝VR产业基金等持续发挥实效,加快VR优质企业孵化和发展。(责任单位:省金融监管局、省虚拟现实产业链金融服务团相关金融机构,南昌市政府)

18.建立项目落地协调机制。完善项目管理、审批机制,积极做好项目落地的前期工作,协调解决重点项目、尤其是硬件制造项目用地、资金、审批、环保等问题瓶颈,打通制约项目落地和建设的难点堵点。在项目用地保障上,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优先保障重点项目需求,通过“腾笼换鸟”的方式,唤醒沉睡资源、盘活低效土地,优先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项目倾斜。(责任单位:南昌市政府)

19.深化产业跨区合作对接。通过产业对接会等形式,促进江西与全国各地产业资源整合、业务对接、精准招商;继续推进江西VR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虚拟现实产业推进会(VRPC)、上海市虚拟现实产业协会的合作,为江西VR产业补链。(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工信厅)

20.继续优化政策环境。着力破解VR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涉及到的体制机制、人才、资金、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问题,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环境,继续推进已有VR产业政策的落地;省市区协同制定、完善支持VR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产业化政策,进一步提升核心产业落地政策支持力度。(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工信厅及相关省直部门,南昌市政府)

采编团队:

李葱、林文萍、陈翔宇、赵梓昕、胡心蕾、朱斯斯、龙雨晨、陈欣悦、王梦宇、祝新乐、贾东窈、贺雪玲、韩慧慧、赵乐梅

声明:

本文目的仅仅是对研究公司在元宇宙方面战略布局相关公开资料的整理与客观呈现,未经核实,不做任何投资参考。本文在整理过程中搜集汇总了多家媒体和机构的相关研究报告等网络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更改修正,感谢!

图片来源:

封面/图片:

校对人员:

韩慧慧、付鹏飞、陈思函

版权声明:

“文化上市公司”公众号是学术公益开放平台,任何机构和个人都可以转载“文化上市公司”公众号的文章,但请务必注明转载文章来源于“文化上市公司”公众号,并请完整注明文章作者及相关出处。对未依此规定转载者,本公众号将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

免责声明:

本号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文化上市公司”公众号立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