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凡:在神农架,有多少种生物,就有多少种美

Connor 元宇宙概念股 2022-11-05 152 0

真图书单第81期

第70期真人图书馆

汪小凡:在神农架,有多少种生物,就有多少种美

2022年5月21日,小满时节刚刚过去。小满小满,盈而未满,这种盈而未满的生命状态,随时准备迸发生机与活力,让我们将目光从眼前的生活暂时挪开,期待着远方的世界。

来自生命科学学院的汪小凡老师与来自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的艾松涛老师做客第70期微天堂真人图书馆,两位老师围绕“武大人的科考之旅”这一话题,与全场读者,在图书馆总馆学术报告厅展开了一场关于植物与远方的对谈。

真图介绍

汪小凡:在神农架,有多少种生物,就有多少种美

汪小凡,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植物交配系统与进化生态学、植物分类学。主讲课程“植物生物学”“生物学野外综合实习”和“植物世界”(通识课)。主持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校园中的植物世界”)。曾任环境保护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委员(2015-2018年)。2018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20年获“武汉大学教学名师”称号。2021年获“武汉大学查全性教授1977奖教金”。

展开全文

真图故事

从中医世家到生物学系

汪小凡老师成长于中医世家,年少时他常常翻阅中草药图谱,由此认识了一些植物。也许这就是他的植物学启蒙书,在汪老师几十年的学习、工作和科研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汪老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系。当年,大学毕业生的工作由国家分配,薪酬上也并未因专业不同而差异过大,所以,在综合考虑高考分数、个人兴趣等因素的情况下,汪小凡老师走上生物学、尤其是植物学研究之路。

神农架野外实习的“真面目”

汪小凡:在神农架,有多少种生物,就有多少种美

汪小凡:在神农架,有多少种生物,就有多少种美

汪小凡:在神农架,有多少种生物,就有多少种美

汪小凡:在神农架,有多少种生物,就有多少种美

汪小凡:在神农架,有多少种生物,就有多少种美

汪小凡:在神农架,有多少种生物,就有多少种美

汪小凡:在神农架,有多少种生物,就有多少种美

汪小凡:在神农架,有多少种生物,就有多少种美

汪小凡:在神农架,有多少种生物,就有多少种美

汪小凡:在神农架,有多少种生物,就有多少种美

左右滑动查看2001-2010十年野外实习合影

汪小凡老师自20岁起参加野外实习教学,至今已经有36年了。而神农架实习是针对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也已20载。参与神农架野外实习的人员包括教师、学生、校医等,总人数可达两百人。如果想要跟随汪老师一起去探秘神农架,生物学本专业的学生首先得选上课才行,而非本专业的学生可以选修通识课“植物世界”,先从环游珞珈山开始。

汪小凡老师用四“维度”来阐释了选择神农架开设野外实习课程的考量因素:

第一是高度,神农架作为“华中第一峰”,有着较大的海拔跨度,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更为明显,可以让同学们见识到更为丰富的植物类型。

第二是强度,野外实习的目的不是游山玩水,而是要让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拥有数次高强度的科考体验。据生科院的同学说,他们在野外实习时采集植物制作标本后,经常需要半夜起床给标本翻面,把标本烘干。

第三是难度,这主要是针对课程任务与作业而言,任务量较大的同时,还兼顾完成作业时的挑战性。汪小凡老师分享了野外实习的趣事:由于课程要求学生采集15个不同目的昆虫标本,在采集最后一两个目的昆虫时,学生往往会遇到困难和瓶颈,经常在深夜睡不着觉的时候打开手电筒在营地周围外翻石头,看能不能找到在夜晚出现的虫子。

第四是饱和度,这门课程希望能给学生带来充实的体验,在神农架野外实习时,学生几乎不会有空闲时间:所谓的“自由时间”,其实是自由选择研究课题的时间,学生在这个时间段获得了科研的自由;而不同学校的学生共同组织举办的抢答比赛,是这门高饱和度课程中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

“我们的植物学是体育老师教的”

生物学专业的学生戏称“植物学是体育老师教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一次,大部队浩浩荡荡爬到山顶,学生们累得气喘吁吁,结果没歇一会儿,精神奕奕的汪老师就说:“走吧,下山吧!”拥有如此身体素质,自然要归功于汪小凡老师坚持多年的运动习惯,平日里,他在珞珈山环山道疾走,2小时可以绕珞珈山9圈!

对于汪小凡老师而言,神农架的一天是这样的:通常在清晨五点多起床跑步,一般是8至10公里。跑步的同时观鸟、观察植物,如果看到从未见过的植物或者鸟类,就返回基地取相机,再返回拍照记录。回程时汪老师会顺道把早起观鸟、做小课题的学生捎回。七点是早餐时间,早饭过后,上午通常去野外考察,中午返回营地,下午则指导学生整理、制作标本,到了晚上还会安排一些讲座,结束后继续指导学生处理标本,直至就寝时间。

在野外,除了长袖、长裤、运动鞋的着装要求外,师生们主要有三点注意事项,概括为“防蛇咬、防迷失、防摔伤”。汪老师说,在野外最怕碰到蛇。不过,神农架沿路蛇经常出没的地点,都会张贴告示,告示上贴着蛇的照片并写有介绍,如果注意到告示,就会及时远离。在野外,学生排成一列纵队,汪小凡老师总是走在队伍最前面,手中拿着棍子,时刻准备“打草惊蛇”;学院领导走在队伍末尾,以防学生掉队,老师们时刻关注着同学们的安全。

植物研究者的人文关怀

汪小凡:在神农架,有多少种生物,就有多少种美

汪小凡:在神农架,有多少种生物,就有多少种美

汪小凡:在神农架,有多少种生物,就有多少种美

汪小凡:在神农架,有多少种生物,就有多少种美

汪小凡:在神农架,有多少种生物,就有多少种美

汪小凡:在神农架,有多少种生物,就有多少种美

汪小凡:在神农架,有多少种生物,就有多少种美

汪小凡:在神农架,有多少种生物,就有多少种美

汪小凡:在神农架,有多少种生物,就有多少种美

汪小凡:在神农架,有多少种生物,就有多少种美

左右滑动查看2011-2020十年野外实习合影

谈及心中最美的风景时,汪老师说,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也许在常人眼里略显单调,但在他看来,却是最壮丽的风景。在他眼中,高山草甸是风景、奇花异草是风景,雾气蒸腾的湿地也是风景,这种生物世界的多样性,本身就是一种美,因此工作的每一天都会感到幸福。“在城市中待久了,登上山顶之后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汪小凡老师编写了两本书:2012年出版的《珞珈山植物原色图谱》与2015年出版的《神农架常见植物图谱》,这两本书分别是通识课“植物世界”与神农架野外实习必修课的教材。去年,《珞珈山植物原色图谱》第二版出版了,这一版与第一版差别非常大,据汪小凡老师介绍,与第一版相较,第二版中的物种数量增加了40%,并且运用了全新的分类系统,因此可以说“完全是两本书”。新版《珞珈山植物原色图谱》仍然沿用了老版的序言,序言有着这样的结尾:“从珞珈山走出的学子都被人文精神洗礼过,这种人文精神就是武汉大学的校魂。”正好与通识课《植物世界》的开篇导言首尾相接:“不是专业课程,也不是科普课程,植物世界精彩纷呈,走遍校园,去识别每一个植物,和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故事。”透过一草一木,去感受人文情怀,传播校园文化,这是汪老师带给一届又一届同学们难忘的珞珈记忆。

疫情与自然生态

汪小凡:在神农架,有多少种生物,就有多少种美

疫情发生之后,有人认为人为活动的减少,使自然环境得到改善。疫情给自然生态带来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2020年,汪老师在解封后曾登上珞珈山,发现山上的灵芝长得足足有一个拳头那么大,而今年再去的时候,却发现刚刚长出一点点的灵芝已经被人踩烂了。惋惜之余,汪小凡老师却有着更客观的想法:看到长大的灵芝虽然欣喜,但在城市背景下,这并不是一种真正的自然状态,因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而珞珈山的植被本身,也是在人类的干预下形成的。汪老师感慨道:“从老相片来看,上世纪30年代能够清晰看到的十八栋,现在同样的视角来看,已经被树木掩盖了。有人类活动的状态才是真正自然的状态,整体生态观是将人放入整个自然系统中去关照的生态观。”

互动阅读节选

读者

我是测绘专业大一的学生,从小对生物非常感兴趣,高考填报志愿时因为就业原因,在家人的强烈反对下,没能选择生物专业,现在面对人生方向感到迷茫。可以请老师给我一些建议吗?

汪老师

作为生科院的老师,我不太好劝你改学生物。武大生物专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报考分数稳居学校榜首,也就最近这些年才慢慢有些下滑。在十五年、二十年前的时候,我们学院每年还能招到分数超过清华线的学生。在我看来,选择专业,首要考虑的不应该是就业问题。

汪小凡:在神农架,有多少种生物,就有多少种美

读者

我是文学院2020级的博士,之所以参加这个活动,是因为被标题吸引了。“从神农架到极地”,是美的表达,好像有一幅画卷在我眼前展开了:从神农架的层峦叠嶂、满目苍翠到极地的一望无垠、白雪皑皑,从神农架的妩媚清秀到极地的寒风凛冽……所以我想请教老师,从你们的学科角度来说,神农架和极地的美是什么?

汪老师

如果以一种专业视角来看,和生物相关的自然景观就是我眼中特别美的风景。我们的学科之美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也是美的多样性。即便是同一样东西,在不同的人看来会产生不同的感觉。以杂草为例,园林部门看到杂草,会想把它除掉,但是从我们生物专业的角度来看,杂草丛生其实也是一种自然的美。在神农架生物多样性更为丰富,这构成更高层次的美,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汪小凡:在神农架,有多少种生物,就有多少种美

读者

我是19级社会学的同学。灵芝在疫情期间和疫情过后不同的生长状态让我想起了一本生物人类学的书《末日松茸》。这本书探讨了两个现象,一是日本广岛废墟上新兴生长的松茸,二是云南边远山区的松茸流向日本、欧洲、美国等国家。自然生物进入市场,从这个角度能看到生物与人类社会的互动,也从生物的视角去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市场的形成。刚才汪老师提到的生物多样性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让我想起了人类的双标现象,可能猫和狗在我们看来是应该去爱护的对象,我们要把它们当作家人,但同时对于另一些动物,比如蚊子、蟑螂,我们就会想去消灭它。这就证明我们对于生物的态度和手段其实取决于它们的意义。我想请问老师,松茸作为一种自然生物,被人类赋予了商品价值,而我们建构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也是从人类社会出发,比如这种生物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或者满足我们的口腹之欲,或者能够迎合我们的审美。那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如何看待生物多样性?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呢?

汪老师

谈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其中一类是大家都能接受的直接价值,比如能够直接为我们所取用,或者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价值;另外还有一类叫做选择价值,就是留着它将来可能会有用,比如野生稻、野大豆这些作物,可能暂时不具备直接价值,但是留下它作为一种资源,在需要育种的时候可能会有用;最后一类就是说不上有什么价值的生物,这种可能只能从伦理学的角度去理解。任何生物在自然界的地位都应该是平等的,我们不应想着去消灭或者战胜它,因为人类也是自然界中心的一员,我们不应该对所谓的“宠物”和目前大家眼中的“害虫”采取双标的态度。

汪小凡:在神农架,有多少种生物,就有多少种美

读者

我了解到人类为了应对未来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建立了一个种子库,留下了主要粮食作物的种子,如果未来环境不太好的话,这些种子可能就是人类最后的希望。想请汪老师谈一下对种子库的看法,谢谢。

汪老师

首先我同意建立种子库,建立种子资源库是一件非常重要并且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但是照我的理解,我倒认为收集和保存种子,只是让一个物种能够流传下去的手段,其实更重要的是这一做法体现的一种精神,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种子精神”。但落实到具体操作上,建立种子库也仅仅是对物种遗传多样性的取样而已。在我看来,就地保护其实是一种更好的保存方式,比如像国家目前大力倡导的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地体系,这个才是更为重要的。

汪小凡:在神农架,有多少种生物,就有多少种美

读者

我是2020级生物专业的学生,已经跟汪老师去过一次神农架了,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去神农架进行野外实习,并没有老师说得那么艰苦。我感觉采集植物和做标本就像娱乐活动似的。我记得当时规定要采集到一定数量的不同植物,但我们小组那次还差一些,于是,我们就起很早去收集植物,感觉非常有意思,也很喜欢神农架的生活。我想问问汪老师,出于我个人的爱好,如果还想去几次神农架收集一些植物或者做标本,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汪老师

我们学院有不少科研项目是在神农架完成的,你可以关注一下生态学专业的课程和老师们的研究课题,如果你想跟哪位老师联系的话,你可以找我,我帮你牵线。野外实习课程只是一种体验式的科考活动,真正的科考活动要比这个艰苦得多。在神农架,我们曾一天徒步36公里,早上六点出发,一直到晚上六点回来,回来后第一件事就是去厨房里抓一把盐撒在台阶上,我们坐在旁边,把自己身上的蚂蝗揪下来丢到盐里……刚才那位同学对不起了,我们不应该这么对待蚂蝗,但是它已经吸了我们的血……(艾老师:蚂蝗死而无憾了)我们从自己腿上可以揪下来20多条。所以在进行真正的科考活动之前,你可能还要有一点思想准备。

汪小凡:在神农架,有多少种生物,就有多少种美

读者

两位老师好,我是18级经管系的学生,因为是宜昌人,所以从小就会听到很多有关“野人”的传说,鬼故事里面都会讲山上有“野人”,会把我们抓走等情节。我想问汪老师,您在几十年的神农架考察经历中,有没有发现过“野人”的蛛丝马迹?您对“野人”事件是怎么看待的?

汪老师

首先,从神农架林区政府部门的宣传口径上来说,他们在正规媒体上提到“野人”时并不会打上引号。我是这样理解这个问题的:在讨论存在还是不存在之前,首先应该给“野人”下一个定义。原始森林里面一种长得像人类的动物有没有可能存在呢?有可能。但如果给“野人”下一个严格的定义,那么“野人”应该属于脊椎动物,属于哺乳动物,属于灵长目,属于人猿总科。但它不属于大猿科而属于人科,但又不属于人属下的智人种,也就是说,和我们人类在分类学的同一个分支上,但又不属于同一个种,那才叫“野人”。如果按照这种严格的定义来判定,那“野人”应该是不会存在的。记得零几年的时候,中央电视台和神农架林区党委宣传部在组织拍摄一个影片,叫作《野人调查》。当时我正好在神农架带学生实习,他们想让我们说一说到底有没有“野人”。我让学生分成两派,组织了一场辩论会,一方支持“野人”存在,叫“有野派”,另一方支持“野人”不存在,叫“无野派”,他们拍摄了这场辩论会,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结语

汪小凡:在神农架,有多少种生物,就有多少种美

汪小凡:在神农架,有多少种生物,就有多少种美

汪小凡:在神农架,有多少种生物,就有多少种美

左右滑动查看2021年三批野外实习合影

多年来,汪小凡老师每年都会带领着学生们,穿梭于珞珈山和神农架之间。他的通识课“植物世界”让无数武大人学会关注身边一草一木的灵犀,领略校园里四季流转的风景;而在神农架,他让同学们走近森林,在更广阔的世界里去发现生物的多样性。他们的故事,写在这21年的23张合影里,而未来,还将继续......

艾松涛:在南极,也有一座珞珈山

微天堂真人图书馆

读有故事的人,做有深度的书——微天堂真人图书馆,是由武汉大学图书馆和武汉大学学生社团阅微书社合作的项目。我们寻找各种有趣有阅历的人,制作、出版真人图书,通过平等交谈的形式供读者阅读、思索、感悟,从他者的人生中获得精神的给养。自2012年12月17日首次开馆至今,已经举办过70期真人图书馆,推出了158本真人图书,逾万名读者通过室内、户外、线上、现场直播等多种形式参与了活动。读者通过对话阅读不同领域的真人图书,开拓思维,发现自身的潜力。而真人图书,也因为读者关注的不同角度,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汪小凡:在神农架,有多少种生物,就有多少种美

现场导读:李昊阳

文案:李汀滢 申艳

活动现场摄影:龚汉文

图片/视频:赵子雪 刘贝贝

编排:申艳

责任编辑:郭宁

审核:凃艳玲

135投稿帐号:306213

秀米投稿帐号:xctg@lib.whu.edu.cn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