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左,元界右(一)
由好莱坞新锐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的年度科幻大片《沙丘》将于2021年10月22日在中国上映。然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科幻迷的热切期待和媒体的“科普”浪潮下,《《沙丘》》的国内票房一直不温不火。上映20天后,仅以区区2.45的过亿元票房记录,豆瓣评分仅为7.8分,甚至低于其原著小说8.5的评分,明显相差甚远这部“年度科幻巨作”上映时,人们对它的期待。
丹尼斯·维伦纽瓦导演
然而,就在电影《沙丘》在中国冷落之际,另一个极具科幻感的话题“元界”却因为国际知名互联网巨头“脸书”(Facebook)的更名而进入舆论场。
.尤其是在被誉为“中国当代科幻第一人”的知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发声后,明确反对这一科技发展方向,认为这会导致人类科技发展误入歧途,关于“元宇宙”。“讨论很快脱离了科技和金融的范畴,上升到了人类未来命运的人文层面。
然而,在笔者看来,电影《沙丘》遭遇了“元宇宙”话题的冷酷和爆发,这两个看似完全不相关的话题,其实有着隐含的内在联系,有必要了解这种联系的本质,有必要深入到这两个话题所共有的科幻文学史领域。
《沙丘》小说的原作者弗兰克·赫伯特在创作这部经典科幻作品之前,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独立记者。
展开全文
而《《沙丘》》是一部以沙漠星球厄拉科斯为背景的小说,构思于美国气候最温暖、最潮湿的华盛顿州。赫伯特在华盛顿州的拉普什地区生活多年,与当地的美洲原住民互动,见证了该地区因生态破坏而逐渐荒漠化。1960年代初期,生态主义风潮刚刚兴起,赫伯特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他作为记者的职业敏感性和自身的生活经历。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取材于英国军官T.E.劳伦斯一战前后,1962年上映。电影中生活在沙漠中的各个部落的传奇故事,以及围绕“石油”的大国博弈,大概帮助作者完成了《沙丘》世界观中的最后一道谜题环境。
弗兰克·赫伯特
《沙丘》于1965年正式出版。从那时起,弗兰克·赫伯特(FrankHerbert)的余生都在开发这个庞大的故事宇宙。终于,在他去世前一年,《《沙丘终结篇》》出版,形成了《《沙丘》》六部曲系列。就题材而言,《《沙丘》》属于科幻小说中的“太空歌剧”。这类作品最早的著名作品是美国科幻作家爱德华·埃尔默·史密斯的《《宇宙云雀号》》。不过在《沙丘》之前,这类作品在科幻界的口碑并不好,因为这类作品往往将西方电影中的各种陈词滥调移植到《深空》(DeepSpace)中,只是将定居点替换为各种行星,宇宙飞船而不是大篷车,主角通常是高大威武的牛仔英雄,故事情节是千篇一律的风格。
而《沙丘》因其宏大严谨的世界观设定,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更贴近欧美主流文学的写作风格,并直指西方诸多历史文化典故,一举引起了读者的观感。《太空歌剧》不仅成为第一部同时获得雨果奖和星云奖两项顶级科幻大奖的作品,还入选了亚马逊的“一生必读的100本书”和BBC的“英国最受欢迎的100本书”。Book》、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科幻奇幻TOP100”等多项榜单,甚至获得了《轨迹》杂志“20世纪最佳科幻小说”的称号。
《沙丘》能够成为杰作,也与它的创作背景息息相关。1960年代,美苏冷战逐渐陷入僵局。作为冷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国太空竞赛愈演愈烈,客观上也加速了人类航天技术的发展。同时,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自动化生产技术开始普及,人工智能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也在稳步推进。弗兰克赫伯特显然注意到了这两个发展。于是,在《沙丘》的设定中,作者在真实故事开始前一万年左右设计了一场名为“管家圣战”的人机大战。这场战争的起因是人类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人工智能有可能把全人类变成自己的“奴隶”。
于是,亲AI和反AI阵营之间爆发了两代人的战争。
最终,反人工智能一方取得了胜利,并颁布法令,销毁境内所有智能机器,永久禁止任何模拟人类智能的机器存在。这场战争巩固了太空帝国的体系,王室获得了帝国的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包括厄崔迪、哈克南在内的各大家族成为帝国的附庸,获得了头衔和封地星球。没有智能机器的辅助,人类只能依靠强化人体自身的机能来代替,于是出现了导航员、明达、苏博士等不同类型的具有特殊能力的“新人类”。
在真实的故事中,厄拉科斯星球上会产生一种叫做“香料”的物质,它可以帮助“导航员”更快地找到正确的太空路线,甚至可以预测路线上可能存在的危险并避开它们。.正是因为“香料”是沙丘世界太空旅行的必备品,而厄拉科斯是宇宙中唯一出产香料的地方。于是,它成了所有斗争的风暴眼……
《沙丘》作为“出道即巅峰”的大IP,当然也受到了好莱坞电影人的关注。但是,因为《沙丘》的内容过于复杂,需要大量的影视特效来构建作者所描绘的沙丘世界。作为影视项目,《沙丘》也被业界视为“诅咒”。然而,沙丘系列本身却为无数好莱坞导演提供了科幻电影的灵感,比如《星球大战》中的太空帝国,《异形》中的太空采矿,《终结者》中的人机大战等等。
甚至在《阿凡达》,开创了3D电影的新纪元,类似沙丘系列的题材可见一斑。
正因为如此,对于有“沙丘”情怀的西方观众来说,维伦纽瓦电影版《沙丘》完美再现了原著中的经典场景,自然会引起强烈的共鸣,甚至还有《叶青晖》这样的惊叹。但对于大部分不熟悉《沙丘》原著的国内观众来说,虽然能看懂故事的来龙去脉,却有着浓浓的套路感。这或许是该片在美中电影市场遭遇两极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