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述评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民间交流暖人心 经济联系难割断
参考消息网9月30日报道日本《东京新闻》9月28日发表社论称,持续了半世纪交流的日中关系遇冷,但从历史角度看,正是扎实的民间贸易为1972年9月日中邦交正常化铺平了道路。时至今日,双方的民间交流仍持续不断,期待这一纽带能够成为改善两国关系的力量。
社论称,尽管现在是邦交正常化50周年的关键节点,日中政治场合却飘散着冷清气氛。日中关系至今尚未真正步入改善关系的正轨。
另一方面,在民间层面,温暖人心的交流从未中断。
社论称,2020年初中国饱受新冠疫情之苦,日本向中国提供了援助物资,包装箱上还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诗句。许多中国人在社交网站上表达了感谢之情,中国政府也表达了谢意。这是在同属汉字文化圈的两个邻国通过可以共享的文化来加深民众之间亲近感的范例。
今年上半年,名古屋市千种区居民浅野敦在家里开设线上课程,教上海市嘉定区第一中学的学生们学日语。浅野从日立制作所退休后来到中国,从2006年开始在苏州的日资企业从事日本礼仪指导十余年。
社论称,日本外务省前事务次官薮中三十二指出:“现在需要的不是对中国进行封堵和对决。为了东海的和平与繁荣,日本需要呼吁‘遵守规则,共同努力’,拿出外交领导力。”
社论还称,在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之际,可以说政治被寄予发挥重要作用的厚望。
另据《日本时报》网站9月26日报道,日本和中国周四将纪念邦交正常化50周年,在这半个世纪里,两国外交关系经历了一场过山车之旅。
报道称,两国在建交初期保持着友好关系,最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上升,双方的政治关系变得愈发复杂。
然而就经济联系而言,这两个目前分别是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的邻国见证了双边经济交往的蓬勃发展。根据日本财务省公布的数据,中国现在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去年的贸易总额达到38.4万亿日元(1日元约合0.05元人民币)。
报道称,不同维度的日中关系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这种局面经常被称为“政冷经热”。
然而,人们越来越担心近年来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气候和对经济安全的日益重视可能让“火热的经济”降温。
据报道,日本神户大学教授梶谷怀说:“过去,日本和中国能够区别对待经济关系,因为这种关系让两国从中受益。但是,如今安全似乎成了第一要务,经济居于次要地位。尤其是涉及中国时,我的感觉是(政府)在以经济安全为由把中国拒之门外。”
专家说,决策者与在中国从事经营活动的企业之间其实存在着脱节。
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去年对679家在华日本企业所做的调查,仅有3.8%表示计划未来一两年缩减在华经营规模或彻底撤出中国。
梶谷说:“没有那么多(在华)日本企业考虑放弃在中国市场的经营活动或者迁出中国。”
据报道,日本综合研究所研究员三浦有史说,这些企业无法真正作出缩减在华业务的决定,因为“经济往来和对中国的依赖已经到了根深蒂固的程度,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将中国排除在自己的商业战略之外)”。
他说,这些企业将把关注的重点放在降低意外事件波及经济的风险,而不是缩减规模或迁至新址,因此中日经济关系将保持下去,可能还会得到深化。
此外,供应链网络变得更加错综复杂,而中国现在成为依赖大量零部件的全球高科技产品的生产中心。
据报道,梶谷说,日本政府应该下更大力气制定对华外交战略,因为目前来看,由于美国政府施加的压力,日本在对华战略的制定上没有太多的自由。
其中一个选项可能是找到一些双方有可能展开合作的共同事务,比如脱碳。
他还说,日中两国可以开展合作的另一个领域是,通过加强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日本支持的亚洲开发银行之间的合作,为亚洲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