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认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Connor 元宇宙概念股 2025-09-30 2 0

怎样认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求是》杂志编辑部

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我国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形成了血脉相融、骨肉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体、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这是我国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民族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定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召开两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三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第二次和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第六次和第七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等,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指引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一文,是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的一部分。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五个共同”,即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科学阐明了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对各族人民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结合实际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这篇重要文章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握核心要义、抓好贯彻落实,不断夯实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汇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如何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到今天、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有着独特的形成发展脉络。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从五个方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阐述,深刻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正确理解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各民族血脉相融”,从血缘亲缘的角度阐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基。中国辽阔的疆域,自古就是多民族共生共居的舞台。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逐渐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秦朝以来,既有汉民屯边,又有边民内迁,历经几次民族大融合,各民族之间形成千丝万缕的血脉联系,共同耕耘着中华大地。汉朝昭君出塞、唐朝文成公主入藏等,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体现。通过通婚、经贸、迁徙等方式,各民族逐步形成“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人口分布格局。在多向迁徙流动的过程中,一些民族生活方式趋同、风俗习惯互融、族群界限渐泯,中华民族共同体日渐形成并逐步发展。

怎样认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展开全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正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2900余件文物古籍及展品让观众近距离感受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聆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图为2025年9月24日参观者驻足观看展品的现场照片。 刘新武/摄

“各民族信念相同”,从理想信念的角度阐明了中华民族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内生动力。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是实现国家统一、稳定和发展的关键。纵观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一个多民族大国何以历经沧桑而保持统一延续?其奥秘就在于各族人民内心深处那份共同的信念。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秉持“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天下大同”的理念,把大一统看作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秦朝“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开启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此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始终坚持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近代以后,面对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各族人民共御外侮、同赴国难,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维护国家统一的共同信念愈加高涨。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是各族人民的前途命运所系。

“各民族文化相通”,从文化认同的角度阐明了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兼收并蓄,逐渐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汇聚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中华文化。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都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史籍中记载的“混一天下”,即有各民族文化充分交融混合成一个新的文化共同体之意。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借鉴、相互交融,为中华文化提供了丰厚滋养,也正是在这种交融中逐渐形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各民族经济相依”,从经济基础的角度阐明了中华民族构建统一经济体的强大力量。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最普遍和最基础的活动,是促进社会成员和群体交往交流、相互协作的内在动力。历史上,中原农耕区、西域绿洲沙漠区、塞北草原区、东北渔猎农牧区、西南山林河谷区、东南丘陵滨海区生产方式各异,经济互补性强、依存度高。这些区域之间的衔接地带,形成了河西、藏彝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交通要道、贸易通道和迁徙要道,与北方、西南、海上丝绸之路交会连接,进一步将各区域各民族凝聚成难以分割的经济共同体。从西汉时关市贸易到后来的绢马互市、茶马互市……正是这种需求互补、互利共赢的经济联系,有力促进了国家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家整体实力,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各民族情感相亲”,从民族关系的角度阐明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坚强纽带。从历史看,各民族在与周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进程中,彼此在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同时在抵御外敌的过程中,形成了保家卫国的共同历史记忆,进一步巩固了情感上彼此依恋、相互需要的亲近关系。尽管历史上各个民族之间曾经也有斗争甚至战争,但和谐共处、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民族亲密无间的兄弟情谊留下了许多历史佳话。凉州会盟、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等历史事件,书写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奋进的壮丽篇章。这些年来,各族人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携手并进,打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演绎了感人至深的“山海情”,援疆援藏、脱贫攻坚、抗击疫情、抗震救灾中都留下无数各民族互帮互爱的动人故事,彰显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

如何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要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存在在各族人民头脑中的反映,是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最高认同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荣誉感。这一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是中华民族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论断,思想深邃、内涵丰富,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标志着我们党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驰骋千里卫家国”、“一半胡风似汉家”、“彝海结盟暖凉山”、“‘半条被子’赢民心”、“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述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生动鲜活地揭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道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当前,全党全社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不断深化,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模糊和错误思想认识,需要进一步正本清源、凝聚共识。重点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好“四对关系”。

一是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共同性是各民族在交融汇聚形成多元一体的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观念、共享的政治价值和社会制度等;差异性是各民族保留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多元特性。从历史演进看,求同存异是中华民族形成的主要逻辑。有同无异,没必要强调共同体;有异无同,则形成不了共同体。过去一个时期,民族工作中出现了一些过度凸显民族差异性、人为制造“区隔”的倾向。必须深刻认识到,共同性是主导、是前提,要在增进共同性的基础上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坚决反对和抵制以尊重差异、包容多元的名义削弱和危害共同性的观点和做法。

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在我国,各民族同胞尽管有不同的民族称谓,但首先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近期,在抖音、微信等平台多位博主的采访视频中,新疆孩子们被问到是什么民族时,都坚定地回答“中华民族”,充分展现了对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感、自豪感。不只是新疆,这样的事例在民族地区处处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层面最高的认同和归属感,各民族意识主要是指对本民族身份的认同和归属感,两者并存不悖,但绝不是平行并列的。一方面,各民族意识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任何民族的本民族意识都不能等同或凌驾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上。另一方面,各民族对本民族的认同和归属是正常的,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本质上都是狭隘民族主义,都会造成民族隔阂和对立,必须坚决防范。

怎样认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2024年11月22日至30日,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自1953年11月首次举办以来,该运动会已成为我国各民族团结交流的盛会。通过运动会搭建的广阔舞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深入人心。图为2024年11月22日拍摄的开幕式现场。 新华社记者 郭程/摄

三是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传承和弘扬的,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新时代以来,文化强国建设扎实推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文化更加繁荣兴盛。与此同时,对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还有一些错误认识,比如把汉族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只强调本民族历史文化,无限拔高本民族历史人物的作用;等等。要引导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文化不能自外于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创新要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进行,不能本末倒置。

四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相辅相成,不是非此即彼、此消彼长的关系。物质力量“管肚子”,精神力量“管脑子”。在民族工作中,哪一方面的问题解决不好都不行。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是我们党的一贯政策,但经济社会发展并不会自然而然带来民族团结、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果忽视了精神的作用,就有可能肚子吃得越饱,离心倾向越强。因此,各民族共同现代化不是简单的经济发展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不是纯粹精神层面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管肚子”,将改善民生作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又要“管脑子”,旗帜鲜明反对民族领域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在各族人民心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如何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于8月、9月率中央代表团分别前往拉萨、乌鲁木齐,同西藏、新疆各族同胞共同庆祝盛大的节日。习近平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率中央代表团出席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庆祝活动,在党和国家历史上是第一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西藏、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亲切关怀。在听取两地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都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并提出明确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民族工作、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牵挂在心,倾注大量心血。在湖南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理念;在贵州,强调“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在青海,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世界屋脊到黄土高原,从西南山寨到天山南北,从北国边疆到南海椰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民族地区调研,体察群众冷暖,引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当前,党的民族工作呈现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民族地区发展迈上新台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相对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不断巩固,但民族领域意识形态斗争仍然尖锐复杂。新征程上,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党的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要不断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巩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新时代,党的全面领导在民族工作中得到切实贯彻,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得到历史性提升。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局面。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要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和文化基础,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各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家园,就是中国;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中华民族。当前,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增强,但有些地方不同民族的群众之间因为语言文化、风俗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的误解、矛盾、纠纷仍然存在,社会上特别是互联网上也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加强对青少年的历史文化教育,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爱我中华的种子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深处。

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总钥匙,要加快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新时代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各族群众不懈奋斗下,现行标准下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一些新中国成立后“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如独龙族,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同时也要看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民族地区发展仍面临基础设施薄弱、人才短缺、资金投入不足、教育水平滞后及产业升级困难等问题。要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提升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支持民族地区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促进各地区在经济上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融为一体。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不断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要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各民族间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比如,在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拉萨八廓街周围,多民族群众共同居住的大院现在有100多个,中华民族大家庭在这里其乐融融。人们还形象地说,四川麻辣烫“烫”到了边疆,新疆羊肉串“串”遍了全国。但当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还存在制约因素,一些地方部分民族“交”而未“融”、“融”而不“深”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公共资源配置,加强边疆和民族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有序推动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

中华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持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荣誉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评论